SSI ļʱ
SSI ļʱ
多彩国内 百态社会 国际看点 财经热点 动感体育
大琼网 > 热点 > 百态社会 > 正文

纪念路遥:他让《平凡的世界》不平凡

来源:海南日报 2019-12-16 07:43   http://www.zgzxcmw.com/
SSI ļʱ

《平凡的世界》路遥延安大学时期的路遥(后排左1)与同学们合影。路遥与妻子林达。文\本刊特约撰稿王凯

今年是路遥诞辰70周年,《平凡的世界》仍在持续发热,在各大网站、高校和图书馆推出的阅读榜单中,它总会名列榜首。几十年过去了,读者却一直记得这本书和这本书的作者,于某种意义而言,《平凡的世界》影响了几代中国人。

写给生活过的土地和岁月的书

路遥出生于陕北清涧一个清寒农家,7岁时过继给延川县的伯父,曾在延川县中读书,后回乡务农。此间路遥当过农民,做过乡村教师,就像《人生》里的高家林,《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平——今天看来,路遥作品里的许多人物,都有他自己的影子。

1973年,路遥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毕业后到《陕西文艺》(即后来的《延河》杂志)当编辑,从此开始文学创作。1980年,路遥发表了《惊心动魄的一幕》,获得了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人生》,又获全国大奖,随即被改编为电影,由著名演员周里京和吴玉芳主演,在全国引起轰动。此时的路遥,已处于人生的巅峰,他在《早晨从中午开始》中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小说《人生》发表之后,我的生活完全乱了套。无数的信件从全国四面八方蜂拥而来,来信的内容五花八门。除了谈论阅读小说后的感想和种种生活问题、文学问题,许多人还把我当成了掌握人生奥妙的"导师",纷纷向我求教:"人应该怎样生活?"叫我哭笑不得。”与此同时,一些报纸刊物、剧团和电影制片厂不断约稿,电话、电报接连不断,常常将路遥从被窝里唤醒;有些熟人和朋友甚至让路遥为他们的孩子安排工作。在这种情况下,路遥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未来,他在文章中写道:“某些人因某篇作品所谓"打响"了,就坐享其成,甚至吃一辈子。……可以不时乱七八糟写点东西,证明自己还是作家;即使越写越乏味,起码告诉人们我还活着。到了晚年,只要身体允许,大小文学或非文学活动都积极参加,再给青年作者的文章写点序或题个字,就算聊以自慰了。”路遥不想成为这样的作家。

当时文学界还存在着这样一种论断:《人生》是路遥创作的一个最高点,他可能再也无法逾越这样一个高度。路遥虽然也认为人一生只有一个最为辉煌的顶点,但他不承认《人生》就是他再也跃不过去的横杆。《人生》虽然只有13万字,却是路遥最长的一篇小说。他从小就有一个梦想,要为生养他的这片土地写一部巨著,在路遥想象中,这本书如果不是他最为满意的作品,也必须是篇幅最长的。在这种背景下,路遥开始了这部长篇巨著的构思和写作,他在稿纸上写下了这样一行文字:“谨以此书献给我生活过的土地和岁月。”

早晨从中午开始

路遥确定了这部小说的大体框架:3部,6卷,100万字;时间跨度从1975年至1985年,全景式反映中国改革开放前后10年间的城乡社会变迁;人物100人左右。

路遥谢绝了所有的笔会、研讨会等社会活动,将全部心思都用在这部作品的准备工作上。小说背景是1975年至1985年,这是中国社会的大转型期,期间经历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对此必须完全掌握。路遥采取了一个比较“笨”的方法,查阅这10年间的报纸,因为报纸不仅记载了国内外的大事,而且还反映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路遥从图书馆将10年来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参考消息》搬回家,另外还找来了一份省报和一份地区报,这些地方性的报纸对他了解陕北更为有利。

路遥不分白天黑夜翻阅这些资料,边看边记,将一些有用的东西记在笔记本上。这是一项极为艰苦的工作,多年后路遥对此还记忆犹新:“工作量巨大,中间几乎成了一种奴隶般的机械性劳动。眼角糊着眼屎,手指头被纸张磨得露出了毛细血管,搁在纸上,如同搁在刀刃上,只好改用手的后掌(那里肉厚一些)继续翻阅。”路遥用了几个月时间才将这项工作完成,这给他后来的写作带来了极大便利,不论什么时候,他都能查阅到某年某月某日世界、中国和陕西发生了什么,这也让路遥的小说更加真实、可信。

查阅资料是第一步,第二步就要深入生活。路遥提着一个大箱子,走遍了陕西的山山水水,上至省地领导,下至陕北放羊老汉,只要能接触的,路遥都要尽量触及。对于自己不熟悉的生活,也要尽量了解,据当时的《延河》杂志编辑张艳茜介绍,路遥要写到大学校园里谈恋爱的情景,但他不熟悉高校学生生活和恋爱状况,因为她刚大学毕业,所以让她介绍一下。但张艳茜在大学里没有谈过恋爱,只好把大学同宿舍的女生叫来,让她跟路遥聊了一下午——从这件小事上,我们可以看出路遥对于文学创作的认真和谨慎态度。

在奔波、准备的过程中,路遥的资料箱从一个变成了两个、三个,小说的轮廓和结构也逐渐露出了雏形。在路遥的构思中,这部作品的主线有三条,即以孙少安、孙少平兄弟为中心的两条近景线和以田福军为主的一条远景线,三条主线分别展现,但以孙少平这条线为中心——今天我们阅读《平凡的世界》,已完完全全感受到了路遥的这种构思和安排。

前期准备和框架构思完成后,路遥进入了文案写作阶段。他决定到铜川矿务局下辖的陈家山煤矿开始第一部初稿的写作,之所以选择这样一个相对偏僻的煤矿,主要目的是熟悉那里的环境,为小说中煤矿生活做准备。为了工作方便,路遥在铜川矿务局兼了个宣传部副部长,但这个副部长很不称职,据他回忆,几年里只去过宣传部一次,连上下级是谁都没有弄清楚。

路遥在文章中经常提及,他的创作生活中没有早晨,早晨都是从中午开始的。与一般人不同,通常情况下路遥一般工作到凌晨三四点钟才睡觉,午饭前一小时起床,用路遥自己的话说,这叫“早晨从中午开始”。下午和晚上是路遥思维最为活跃的时间,也是他创作的黄金时间,在《平凡的世界》创作过程中,每天都是如此。

从《走向大世界》到《平凡的世界》

《平凡的世界》是1985年秋天开始动笔的,事先路遥整整准备了三年,不可谓不充分,但真正动笔时,却三天没有写出一个字来。

路遥懵了,这是怎么了?静下心来一想,终于明白了其中道理:太急躁了,总想开篇便电闪雷鸣,其实真正伟大的作品应该是平静进入,逐渐起伏,国内外文学大师的作品莫不如此。于是,路遥安静地坐下,点燃了一支烟,平静地写道:“一九七五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沥沥地向大地飘洒着。时令已快到惊蛰,雪当然再不会存留,往往还没等落地,就已消失得无影无踪。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地没有到来。”这段不急不躁的文字便是整部小说的开端。

1980年代中期,路遥的好友海波准备写一部长篇小说,题目叫《走向大世界》。路遥听说此事后对海波说:“你的小说构思不成熟,成功的可能性不大,题目给我用吧。”后来海波的这部长篇没有动笔,小说题目路遥也做了改动,叫《平凡的世界》。他对海波说:“《走向大世界》太张扬,不如《平凡的世界》平稳大气。”

《平凡的世界》刚开始时并不被看好,先是被一家著名文学刊物退稿,后又被北京一家出版社拒绝。即使第一部出版后,评论界评价也不高。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是因为当时先锋派、意识流、魔幻现实主义、现实主义等新潮文学流派已经进入中国,并应用于文学创作当中。有人认为,与这些文学流派相比,路遥的现实主义手法已经过时、老套,似乎还停留在“十七年”文学时期。但路遥顶住压力,坚持了自己的写法,至1988年春节,终于完成了第三部的初稿,这部风格整体一致的长篇巨著完整呈现在读者面前。1991年3月,《平凡的世界》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路遥得到文学界和读者的认可。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

新闻推荐

踏浪清澜港

清澜港,美丽之港,踏浪之港。那里椰树婆娑,阳光和煦,海风清爽,无时无刻不交织着一种绚烂阳光和涛声喧闹中别致恬静的浪漫,目...

SSI ļʱ
相关阅读 SSI ļʱ
SSI ļʱ
猜你喜欢
评论(纪念路遥:他让《平凡的世界》不平凡)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