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I ļʱ
SSI ļʱ
今日三亚 今日崖州 今日天涯 今日吉阳 今日海棠
大琼网 > 海南 > 三亚 > 今日天涯 > 正文

“野败”也浪漫 谨以此文献给袁隆平院士及所有南繁人

来源:三亚日报 2021-05-24 07:41   http://www.zgzxcmw.com/
SSI ļʱ

□孙令辉

在三亚,“天涯”是一个地标,“南繁”是一块丰碑。

“天涯”是用坚韧的磐石垒起来的,“南繁”是用智慧和汗水筑起来的。“天涯”是三亚的城市标识,“南繁”是三亚的精神脊梁。不论是“天涯”还是“南繁”,两者皆因三亚火辣辣的阳光的照射,显得格外光彩耀目。

2007年,陪同北京来的一位作家采访三亚南繁。2017年11月,三亚市南繁院吕青博士发微信朋友圈,一则来自“农财网种业宝典”的信息《我到南繁了,你呢?致敬追赶着太阳的几代南繁人!》,让我对南繁有了更多的了解,对南繁更加肃然起敬。

从1950年开始,我国杂交玉米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吴绍骙教授首次提出玉米异地培育,拉开南繁育种大幕,棉花南繁先驱者汪若海、杂交高粱创始人牛天堂、棉花专家郭三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早稻育种学科带头人杨尧城、甜瓜繁育专家吴明珠、“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大豆专家李艳华……他们怀揣相同的梦想,在相同的时节,从不同的省份“候鸟”般先后来到三亚。

三亚是中国的热带滨海城市和热带地区,所以三亚具有无比优越的南繁育种的自然条件。新中国成立之后,每年冬季,无数农业科学家和农技人员从全国各地前仆后继、一批又一批地来到祖国南端城市三亚进行南繁育种。可以说,这些“南繁人”就是最先飞来三亚的“科学候鸟”。这些“候鸟”用勤劳的双手播撒“科技”的种子,用辛勤的汗水培育“科技”的青苗,从高产的玉米、水稻到抗虫害的棉花,一个又一个农业奇迹在三亚这片温暖的土地上被创造,一个又一个科技成果将“南繁”这块丰碑高高托起,并载入中国农业的史册。“南繁”便成了这一划时代重大科学活动的代名词,成为中国农业一个里程碑式的标志。“南繁基地”也被誉为“中国农业科技硅谷”。中国南繁60年的足迹和辉煌,在一张张图片、一组组数字、一段段简介里,清晰可见,熠熠生辉。而袁隆平则是一批又一批、数以万计的“南繁人”在这片“硅谷”中探索研究成果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袁隆平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杂交稻专家,靠他培育的杂交稻种出来的水稻能养活世界几亿人。他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的获得者,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1999年10月,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将发现的一颗小行星(8117)命名为“袁隆平星”。这是世界科学界至高的荣誉,目前我国有43位科学家、10位美籍华裔科学家获此殊荣。

袁隆平与三亚的缘分,是从1968年开始的。当年11月中旬,袁隆平第一次踏上三亚(原崖县)的土地,在一个叫“师部农场”的地方建试验站,一头扎进田地里开展杂交水稻的科学研究。那时的三亚,经济落后,物资匮乏,交通闭塞,“南繁”生活注定极其艰苦。起初袁隆平他们租住的是老乡的瓦房,后来的十多年,他们几个人、甚至十几个人挤在一间房子里,到1980年代试验站才建了一幢二层平顶房。楼房建好了,已经很有名气的袁隆平也没有享受到特殊的照顾,他还是过着两人合住一个房间的生活。到了1990年代,条件有所改善,像袁隆平这样的大院士和研究员以上的高级专家才住上了每人一间20平米的房子。因为那次采访,有幸走进过袁隆平的房间,看到的情景让我们很是惊诧。房间里除了一个简易的卫生间,就是一张床、一张桌子和一对沙发。

后来想想也是。袁隆平的心都放在试验站对面那片广袤的田野了,关注于他的杂交稻研究,房间大与小与他又有什么关系呢?当然,现在三亚的条件更好了,试验站也盖起了公寓楼,配有小食堂,专家们来了可以一人住一套,再不用为生活发愁了。

建在师部农场的试验站与袁隆平的试验田只隔着一条马路。这条路,过去是土路,坑洼窄小,有车开过,尘土飞扬,遮天盖日,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路面铺了些砂石,九十年代末后才铺成水泥路。田边矗着一块牌子,袁隆平亲笔书写“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的题词,格外引人注目。

这是一片宽阔的水田,从师部农场一直扩延到天涯区凤凰妙林田洋,面积达万余亩。每年冬季,来自全国几百多家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生产经营等机构四五千余名科技人员就在这里驻点南繁。在这片田地里,随便一个戴草帽、看似不甚起眼,或裤脚一边长一边短的“农民”,说不定就是一名院士、一名专家呢。袁隆平的试验田在这里,三亚一个农业科研单位南红农场也在这里。袁隆平就是在这里发现了一株叫“野败”的“草”,使正处逆境中的袁隆平有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科学灵光,并让它完成了“野败也浪漫”的传奇。

1970年,袁隆平在助手的帮助下于三亚南红农场发现了一株野生稻雄性不育株(袁隆平称之为“野败”)。经过几年的大量科学繁殖,1973年10月,袁隆平发表了题为《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的论文,正式宣告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技术研发成功。1974年,第一个强优势组合杂交水稻“南优2号”育配成功;1975年,研究成功一整套生产杂交种子的制种技术;1976年,杂交水稻开始迅速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并且取得了巨大效益。袁隆平研发的杂交水稻,被西方专家称之为“东方魔稻”,比常规水稻增产20%以上。资料显示,如今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不仅在中国的一半水稻面积中推广,而且作为农业生产上我国唯一的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在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广。袁隆平也因此成为“中国粮食”的代名词。2004年,美国世界粮食奖基金会授予袁隆平农业界的最高荣誉“世界粮食奖”,以表彰他在世界粮食安全和拯救饥饿方面作出的卓越贡献。

“野败”是草吗?“野败”不是草,是一种野生稻,是“花粉败育型野生稻”的简称,国际上的学名为“WA”。但这些生长于沼泽、沟渠旁、低洼荒地及稻田中的野生稻,由于株高叶茂、而且只扬花不结穗,在农人眼里与杂草没啥区别,所以不管长在哪,农人都觉得它碍手碍脚甚至影响农作物生长,一发现会当杂草一样连根拔除。可是在袁隆平的眼里,这可不是一般的野生稻,而是一种极为稀罕的花粉败育型野生稻。袁隆平将这株野生稻当作宝贝,给它起名,对它百般呵护,为它移植培育,守它发苞扬花,帮它传授花粉,替它传宗接代,使它“浪漫”一回,辉煌一生!

提起“野败”,不得不提到两个人:冯克珊、李必湖。冯克珊是袁隆平的助手,李必湖是三亚南红农场职工。正是他俩的帮助,袁隆平发现了这株野生稻,加速了杂交稻成功繁育的进程。

因为那次采风,在国家南繁育种办公室我们见到了当年曾是袁隆平的助手、海南省动植物检疫站原副站长、高级农艺师冯克珊老先生。冯老先生是一位老实厚道的长者,也许是接受过太多类似的采访,回答过太多相同问题的缘故吧,他给我们回忆当年发现“野败”时的情景,虽然只是轻描淡写、雁过无痕般慢条斯理,好像在讲述一件与自己无关的事情一样,但是我们从他的脸上也能捕捉到他内心涌动的欣喜和自豪。在三亚,我们采访了李必湖,他的回答就像与冯克珊老先生事先商量好了一样,几乎惊人的一致。他俩在不多的话语中,都谈到了偶然性和运气。能发现“野败”,说明他俩比别人运气好而已。从他俩身上,我们看到了谦和与厚道。

其实,人类的每一个发现都有某种偶然性。鲁班被有锯齿的叶子割破手后得到启发,发明了锯;牛顿在苹果树下乘凉,看见苹果掉落地上,发现了地球引力规律;瓦特小时候发现水热后壶盖振动现象的原理,发明了蒸汽机……这些影响世界的发明,都是偶然发现的。“野败”的发现既是偶然,其实是必然。如果没有袁隆平他们在田间地头长年累月默默地研究探索,根本连一点偶然性都没有,哪来的运气?

2017年,读作家陈启文的《袁隆平的世界》(湖南文艺出版社)。书中有一段关于袁隆平和他的助手当年发现“野败”时的描写:

“突然,一株异样的野生稻闪现在他(冯克珊)眼前。……(冯克珊)兴奋得一下蹦了起来,结果一下子滑倒了,滚了一身烂泥。他爬起来后,便一路狂奔到试验基地,冲着李必湖大喊:找到啦,找到啦!还没等李必湖反应过来,他(冯克珊)就拽着他奔向了老铁路边的那片沼泽地。

据李必湖回忆,他走到老铁路边那片沼泽地,看见了一大片长得稀稀拉拉的野生稻正在抽穗扬花。这么多年来他一直跟着袁隆平,早已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一眼看见三个有些异样的穗子,他扑通一声就跳进齐腰深的沼泽地,把站在一旁的冯克珊吓了一跳,紧跟着也跳了下来。李必湖扒开杂草和别的野生稻,一株还处于半隐蔽状态下的野生稻,此时被阳光彻头彻尾地照亮了,那三个稻穗生长于同一禾蔸,是从一粒种子长出、匍匐于水面的分蘖。观察了植株的性状后,李必湖又用放大镜观察花蕊,发现其花药细瘦成箭形,色泽浅黄呈水渍状,雄蕊不开裂散粉。……李必湖几乎是跪在淤泥里,用双手一点一点地把带有三个穗子的稻株连根带泥挖出来,又小心地捧到岸上,然后脱下衬衣,像包裹刚出娘胎的婴儿,严严实实地把稻株连着泥巴一起包好。……他抱在胸前,既不敢抱紧也不敢放松,生怕一个闪失,就把那襁褓里的婴儿挤了、伤了。”

之所以大段辑录书中的这段文字,我觉得这些描述虽然掺杂了作家的情感和艺术想象,但基本上反映了当时冯克珊和李必湖发现“野败”时的喜悦之情。面对我们的采访,他们说得少,语言没有那么生动,表情也有些冷,我想可能因事情过去了那么多年,岁月沧桑,时过境迁,无数次地回答类似的问题,心里未免会生出一些疲惫和抗拒。

对冯克珊和李必湖,袁隆平始终充满感谢和感恩。他一语中的,落地有声,天机道破:“当时全国研究水稻雄性不育性时间比较长的就是我们三个,这个宝贝只要触到我们手里就能一眼认出,别的人即使身在宝山也不见得识宝。”

“宝贝”找到了,袁隆平三人将它移栽到试验田,然后轮留看守,精心养护,等它扬花。花开了,给它传粉杂交。等稻谷成熟时,仅有五粒结实饱满的种子。这是以“野败”为母本最早培育出来的五粒杂交种子,杂交稻的新生“胚胎”,粒粒饱满,金灿灿的特别宝贵,惹人喜爱。但是,“胚胎”能不能正常发育、发芽、生长、开花结果,袁隆平心里没底,还要进行深入的繁育试验。问题是种子都有休眠期,刚繁育出来的这五粒种子还在休眠期,不能马上下田播种。怎么办?大科学家就有别人没有的大思维大智慧大能耐,袁隆平和助手们又采取“割蔸再生”的方式做无性繁殖试验。次年开春又开始加速繁殖,一蔸“野败”通过繁殖,扩大到了四十六蔸。到了1973年,“野败”已繁育出了数万株,全都是百分之百的雄性不育株!

一粒改变世界的种子就这样诞生了!袁隆平杂交稻成功繁殖和推广,为世界带来了福音,他的名字从此响彻云霄,星耀宇宙。

在科研道路上,袁隆平和所有南繁人不断给我们创造着惊喜。

2017年9月28日,他在青岛的海水稻研发基地试验田首茬试种的海水稻进行测试,测试结果突破了600公斤。袁隆平随后在演讲中介绍,目前全球有9.5亿公顷盐碱地,亚洲3.2亿公顷,占全球的三分之一以上,而中国有1亿公顷盐碱地,其中2.8亿亩可以开发利用。如能充分开发利用,未来可多产三百亿斤粮。

这是一个关乎亿人生计的大事情啊!

袁隆平还有两大愿望:一是希望第三代超级稻研究早日成功。包括杂交稻高产攻关、海水稻的研发等;二是加快把杂交水稻推向全世界的进程,造福全人类。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因病医治无效,在长沙与世长辞,享年91岁。虽然袁老驾鹤西去了,但他的梦想,定能在南繁人的手中永续“野败也浪漫”的传奇!

新闻推荐

天涯区持续整治非机动车进入三亚湾滨海公园慢行步道行为36辆电动自行车违规被暂扣

执法人员对进入三亚湾滨海公园慢行步道的非机动车进行整治。本报记者黄世烽摄本报讯(记者黄世烽)5月23日下午,天涯区继...

SSI ļʱ
相关阅读 SSI ļʱ
SSI ļʱ
猜你喜欢
评论(“野败”也浪漫 谨以此文献给袁隆平院士及所有南繁人)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