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I ļʱ
SSI ļʱ
多彩国内 百态社会 国际看点 财经热点 动感体育
大琼网 > 热点 > 多彩国内 > 正文

人类能否突破寿命极限?一个看似不切实际的议题 既有科技的加持,也有科学的质疑

来源:南国都市报 2021-01-24 07:50   http://www.zgzxcmw.com/
SSI ļʱ

2000多年前,秦始皇派出船队,前往传说中的仙岛寻求长生不老术。

60年前,美国生物学家伦纳德·海弗里克提出的“海弗里克极限”——人类寿命极限约124到144岁,一度成为科学的共识。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达,以及大脑信息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海弗里克极限”能否取得突破,成为越来越多科学爱好者追逐的目标。

日前,数百名分布在全国各地的科技爱好者相聚在“人类永生计划大会2020”(下称永生计划大会)的在线会议上。他们来自不同的领域,生命科学、医药企业、计算机领域,彼此分享各自领域的技术进展。共同的主题,就是如何利用各种科技手段,突破“海弗里克极限”。

2045年人类将实现永生?

“特别怕死。”在深圳一生命科学行业协会任职的张阳(化名)是这场大会的发起者,对于自己为何热衷永生话题,张阳表现得很坦然。

“永生”作为人类社会常青的话题,其实践过程从来不缺奇思妙想。

美国的长生不老大会就曾展示过各种稀奇古怪的永生大法,如注射年轻人血液、改造抗衰老基因、躺进与睡袋相似的时间舱等。

记者采访发现,国内这场“永生爱好者的线上讨论”出乎意料地“接地气”:他们讨论基因编辑技术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作用,分享细胞如何抗衰老,并从细胞自噬角度谈如何科学饮食,偶尔畅想一下太空移民和脑机接口的未来前景。

事实上,得益于20世纪以来科技进步,特别是医疗卫生领域的迅猛发展,全球人均寿命出现大幅度的增长。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发布的《2019全球健康预测》,2019年全球人口平均寿命比2000年增加六年以上,超过了73岁。

这让乐观的“永生爱好者”们对谷歌公司首席工程师、未来学研究者雷·库兹韦尔的预言深信不疑,根据该预言,“到2029年,人类将开始正式走上永生之旅;到2045年,人类将正式实现永生。”

那么,人类有没有可能实现永生?寿命的极限是多少?

1961年,美国生物学家伦纳德·海弗里克提出了著名的“海弗里克极限”。

他在实验中发现,人体细胞并不能无限地分裂下去,其分裂次数的极限约为52到60次,到达这个极限之后,细胞就会停止更新,直到凋亡。按正常体细胞分裂周期2.4年计算,人类寿命的极限约为124到144岁。这也意味着,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刻起,细胞就被加上了倒计时钟。

延寿领域鼠耳蝙蝠的实验

事实上,相较于还不成熟的永生手段,科学家们在延寿领域上取得了更多新的突破。

最典型的例子是对端粒的相关研究。为保护遗传信息,染色体末端有一段重复的双链片段,在每次细胞复制时会被消耗一小段,这个“牺牲”自己来保护染色体的片段就是端粒。大会参加者之一阿牧(化名)指出,端粒长度反映细胞复制史及复制潜能,被称作细胞寿命的“有丝分裂钟”。

“包括人类在内的绝大多数哺乳动物的端粒随着细胞的分裂而缩短,随着年纪的增长,我们的端粒越来越短。”她说,但根据鼠耳蝙蝠端粒长度和年龄之间相关性的研究,鼠耳蝙蝠端粒长度并不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鼠耳蝙蝠中的布氏鼠耳蝙蝠体重仅有7到8克,但寿命可以长达40年以上。”

2009年,卡罗尔等三位科学家因发现端粒和端粒酶的机制而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医学奖。然而,科学家很长时间内都没有发现有效的端粒保护剂。

2013年,哈佛大学医学院遗传学教授大卫·辛克莱在权威期刊《Cell》上发表文章,称用NMN(烟酰胺单核苷酸)提升其体内NAD(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浓度一周后,相当于人类60岁的22个月大的小鼠和之前“判若两鼠”,其线粒体稳态、肌肉健康等关键指标,与6个月大的小鼠有着惊人的相似。2019年,美国贝勒医学院研究人员进一步发现,NMN可以维系端粒长度稳定并改善端粒紊乱症状。

日本NHK广播电视台在纪录片《NextWorld》中甚至称,NMN正在引领一场“长寿革命”。

人机互联实现数字化永生?

超级长寿计划发起者明宇认为,数十年后,人类即将来到“赛博格时代”,“赛博格,即半机械人,又名半机器人、电子人。”

在这些“永生爱好者”的逻辑中,阻碍永生的困难看起来都是身体上的困难,可是谁规定永生一定是身体上的永生呢?明宇设想,永生需要更进一步的躯体升级,“即需要纳米技术、赛博格技术、人工智能、智能备份、智能网络化等等能够彻底改善个人生存能力的技术介入。”

这并非完全是异想天开。2020年8月,美国企业家埃隆·马斯克通过在线直播,展示了大脑被植入脑机接口设备的一只小猪Gertrude。借助该设备,Gertrude脑部活动信号可以被实时读取。当时外界就有解读认为,马斯克的脑机接口技术能将人类意识上传至计算机端,或将实现人类的数字化永生。

2012年3月在莫斯科举行的“全球未来2045年国际会议”上,俄罗斯媒体大亨德米特里·伊茨科夫提出了一个“永生计划”,希望通过把人类思维移植进机器身体内,以实现长生不老。这项旨在消除人类衰老和死亡、克服人类身体和精神方面基本限制的计划,目前已有超过100名科学人员加入。

根据伊茨科夫的计划,人类第一阶段先实现人脑对于机器人的远程操控,第二阶段实现将人脑直接移植到机器人身上,第三阶段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阶段,此时人们会彻底实现将意识完整地植入电子芯片,在第四阶段,人类将以全息影像和非实体的形式存在。

不同声音人类学家的忧虑

人类永生的科学研究,并非没有反对的声音。有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对此深表忧虑,他们认为,就算技术都已经完善,所有人都能通过医疗技术活到几百岁甚至更久,我们还有新的问题要考虑。长寿者该如何度过自己漫长的一生,现有的家庭和社会结构是否会分崩离析,该严格控制生育率缓解地球压力,还是飞向宇宙寻找新的家园,长寿者最后的归宿又是什么?

或许有一天,我们能够实现永生。但在那之后,我们势必要重新定义什么是爱情、家庭、社会、伦理、道德,甚至重新定义什么是人类。(羊晚)

新闻推荐

杭州:一男子散布虚构防疫信息被拘留

新华社杭州1月22日电(记者方列)记者从杭州市公安机关获悉,因散布虚构的防疫信息,杭州一男子被公安机关处以行政拘留7天的...

SSI ļʱ
相关阅读 SSI ļʱ
SSI ļʱ
猜你喜欢
评论(人类能否突破寿命极限?一个看似不切实际的议题 既有科技的加持,也有科学的质疑)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