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I ļʱ
SSI ļʱ
今日文昌
大琼网 > 海南 > 文昌 > 今日文昌 > 正文

陈飞燕:在胶林中找到人生“坐标”

来源:海南农垦报 2019-09-27 08:30   http://www.zgzxcmw.com/
SSI ļʱ

“我前进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农场领导和同事们的支持和关怀,我所获得的荣誉,都是集体的荣誉。”“我只不过是做了我应做的工作,尽了一个知青应尽的责任。”提及以往获得的荣誉,海垦知青陈飞燕脸上露出谦卑的微笑。2002年,她获得“海南农垦创建50年百名功勋人物”称号,2012年获得“海南农垦60年60名杰出人物”称号。

1970年,年仅15岁的陈飞燕来到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三师三团(原新星农场)二区二队。当时,面对艰苦的生产生活环境,许多知青还没有放下背包就嚷起来,说不愿意待在这穷山沟。陈飞燕却觉得在这片胶林中一定能找到人生的“坐标”。

那一年,身材矮小的陈飞燕主动向连队申请当一名胶工,负责管理全队没有人愿意去的两个橡胶“树位”。当连队领导同意后,陈飞燕高兴地扛起锄头和畚箕,到离连队10多公里的橡胶林里查看,只见自己所管理的600棵胶树大都是都是“老皮树”,单株年产量只有3公斤。看着胶林里这些“长相”怪异的胶树,陈飞燕下定决心一定要改变胶园面貌,使低产胶林变成高产胶林。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陈飞燕很快掌握了割胶的基本要领,开始上岗割胶。每天凌晨,她头顶胶灯、腰背胶篓、脚穿雨鞋、挑着胶桶,像只小燕子一样欢快地去割胶。当天蒙蒙亮时,陈飞燕已经收完胶水回到连队宿舍,吃过早餐后,又肩挑畚箕,手拿长柄砍刀,回到胶林里。这让其他知青觉得很不可思议,纷纷劝说陈飞燕,割胶已经很辛苦了,还要跑到胶林里劳动,为啥这么拼命?

当别的知青打牌和聊天时,陈飞燕在胶林里勤快地砍芭、除杂草、给“老皮树”多施青肥。她发现胶树长势不好的一个原因是施牛栏肥和优质土杂肥不够,胶树缺乏营养。于是,她便去连队养猪场的粪池挑肥。

胶树都施下足够的肥料了,可胶水产量提高并不明显,陈飞燕便虚心向老胶工李建国请教。李建国告诉她,要想提高胶水产量,还得会割胶。陈飞燕一琢磨,才明白“割胶技术是生产力”的道理。从那时起,陈飞燕每天都要在宿舍门口的胶树桩上练习割胶1个小时,经过半年的苦练,她熟练掌握割胶技术里的“挑刀、定刀、重刀、钝刀”。随着陈飞燕割胶技术的提升,胶水产量也慢慢提高。到1973年,橡胶单株年产量从3公斤提高到5公斤。

1975年,第一次参加全场割胶技术比赛的陈飞燕,从几百名老军工、老胶工、知青中脱颖而出,夺得比赛第一名。上台领奖时,评委看到陈飞燕如此年轻,大吃一惊,激动地说:“我当了这么多年的评委,还是第一次看到这么年轻的女割胶工夺得第一名,陈飞燕是知青的好榜样!”从那时起,农场领导开始鼓励其他知青,向陈飞燕学习割胶技术以及胶园管理经验。

1976年,临近春节,一些知青已经归心似箭,陈飞燕却还在担心胶园产胶量。为了改造胶园,她决定从离胶园2公里远的河道挑石头,在胶园里建起用石头垒砌的环山行。

靠自己一个人建环山行显然不行。春节放假期间,好多知青回城和父母团聚,而陈飞燕却劝说父母从文昌老家过来,借住在农场空置的茅草房里。每天下午,陈飞燕和父母挑着箩筐一起到小河道捡石头。经过两年的辛苦劳动,陈飞燕和父母在胶林里建起长达1900多米的环山行,使胶林变成保水、保土、保肥、保根的标准高产胶林。橡胶单株年产量从5公斤提升到6.5公斤,达到全场最高。1975年至1980年,陈飞燕坚持早割晚收的割胶流程,把胶水点滴回收。5年中,她管理的胶园共产干胶15多吨,为国家创利润5.3万元,为海南农垦的橡胶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陈飞燕因此被团中央评选为“全国新长征突击手”。

1982年,在通什农垦局的推荐下,陈飞燕又被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代表。在北京参加完会议后,陈飞燕返回新星农场,由于旅途中患上感冒,回场第二天就发起了高烧,但她不顾疲劳,坚持在场党委扩大会议上传达了十二大精神。接着,陈飞燕又马不停蹄地深入到生产队去,向广大党员职工群众作报告,介绍十二大的盛况,阐述大会的意义和成就。

不久,陈飞燕调到新的工作岗位,在农场的场部商店做了一名售货员。从胶工到售货员,在新的岗位上,陈飞燕从零开始,认真跟班学习财会知识,在工作中一丝不苟。当了5年的销售员,陈飞燕没有算错一笔财务账。

1985年,因工作需要,陈飞燕被调到农场纪检科当干事。在纪检岗位上,她需要学习很多新的知识,于是她又拿出当年改造橡胶园的干劲,每天都学习到深夜。经过刻苦学习,陈飞燕很快掌握纪检相关知识,并多次圆满完成上级领导交代的任务。

1990年,陈飞燕当上了农场招待所的副所长。上任后,她发现招待所食堂的菜肴很单调,每餐基本上都是白菜、萝卜、豆芽。于是,她便带领员工开辟菜园,养了几十头猪,还发挥曾经在商店当售货员的经验优势,购买到价格低廉的农副食品,满足干部职工的日常生活需求。

“我前进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农场领导和同事们的支持和关怀,我所获得的荣誉,都是集体的荣誉。”陈飞燕说。

如今,知青的足迹渐行渐远。但每当想起知青往事,陈飞燕心头就涌起一股暖意——她珍惜那浓浓的知青情,怀念农场的干部与职工,更感激当年曾经关心、关爱、关照过自己的人。

(本报海口9月26日讯)

新闻推荐

海南长寿数据出炉,文昌成为第一个进入老龄社会的市县 全省百岁老人2093名,最大118岁

100岁以上,0.15%90-99岁,4.24%80-89岁,17.14%2093人59761人241764人415144人60-64岁,29.44%商报全媒体讯(椰网/海拔手机端记者...

SSI ļʱ
相关阅读 SSI ļʱ
SSI ļʱ
猜你喜欢
评论(陈飞燕:在胶林中找到人生“坐标”)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