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I ļʱ
SSI ļʱ
多彩国内 百态社会 国际看点 财经热点 动感体育
大琼网 > 热点 > 多彩国内 > 正文

亲友纷说刘半农:他发明了“她”

来源:海南日报 2021-05-31 09:20   http://www.zgzxcmw.com/
SSI ļʱ

20世纪20年代,刘半农留学欧洲时在街头留影。刘半农书法及摄影作品。《半农杂文》北京星云堂书店出版(影印版)。

文\本刊特约撰稿王凯

今年5月29日是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和语言学家刘半农130周年诞辰,刘半农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曾参与《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和撰稿,积极投身文学革命,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五四期间,刘半农首创了“她”字,并创作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教我如何不想她》,让“她”沿用至今。

这些都是官方和文学史料对刘半农的介绍,内容准确而中正。但在同事、学生和亲人笔下,刘半农却不是这么一副干巴巴的样子,他活泼、率真、勇敢,甚至还有点小小的鲁莽,是个有趣的性情中人。

鲁迅:他的浅如一条清溪

与“民国”时期的其他学者相比,刘半农学历不高,中学肄业就到上海闯荡,早年混迹鸳鸯蝴蝶派,写过侦探小说,后向《青年杂志》(《新青年》前身)投稿,因为这个缘故与陈独秀相识。后来,刘半农在《新青年》发表《我之文学改良观》一文,提出了自己的文学思想。此事引起了北大校长蔡元培的注意,蔡先生爱才如命,将其破格聘为北大预科国文教授,当时《新青年》杂志已随陈独秀迁到北京,成为北京大学的一份同仁刊物,刘半农理所当然地成为《新青年》编辑者之一——他就是这时与鲁迅相识的,两人是新文化运动的战友。

进入“民国”后,鲁迅一直在教育部做事,1920年8月接受蔡元培之聘到北大国文系兼任讲师,讲授《中国小说史》。此时刘半农已赴欧留学,两人的关系逐渐疏远,通信往来也很稀少了。

留学归来后,刘半农继续在北大教书。1934年6月,刘半农冒着酷暑到绥远(今内蒙古中、南部)、内蒙古一带考察方言,不幸感染了回归热,7月14日在北平去世,年仅43岁。8月,远在上海的鲁迅写了《忆刘半农君》一文,悼念这位昔日的朋友和战友。

鲁迅这篇文章写得很特别,一般的怀人文字都是不吝赞美之词,但鲁迅却在1000余字篇幅里,从优点和缺点两方面评价刘半农,一分为二,客观公正。他说刘半农优点有三,一是“活泼、勇敢”,在五四时期打了几次“大仗”,是一个“战士”;二是“亲近”,即胸无城府,令人亲切;三是为人“忠厚”。

鲁迅在夸赞刘半农“活泼、勇敢”时以“答王敬轩的双簧信”为例。这件事发生在1918年3月,为增加可读性,《新青年》编辑钱玄同化名王敬轩在《新青年》上攻击新文化,刘半农则回以万余言的《复王敬轩书》,怒斥痛骂其观点,后来此事被知情者称为“双簧信”。北大学生领袖罗家伦这样评价:“当时刘半农……狗血喷头地把这位钱玄同先生的化身"王敬轩"骂一顿。这封信措辞轻薄,惹引了不少的反感。后来新青年社中人,亦甚感懊丧。”周作人也说:“这封信发表了之后,反响不很好,大家觉得王敬轩有点可怜相,刘半农未免太凶狠了。”

鲁迅对刘半农的缺点也毫不讳言,他在文章中指出刘半农的不足之处主要是“浅”。刘半农本人也承认自己“浅陋”,这也是他年近30岁还拖家带口到欧洲留学的主要原因,学历低始终是刘半农的一个心结,直到他在法国获得国家博士学位后,这块心病才彻底消除。对于刘半农的“浅”,鲁迅在文章中这样说:“不错,半农确是浅。但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体的清。”

“我佩服陈胡,却亲近半农”,这是鲁迅对刘半农的评价。

商鸿逵:教授为赛金花作传

商鸿逵是刘半农的弟子,1933年一个冬日,师生在北大研究院围炉闲话,不知怎的说起了清末名妓赛金花。刘半农说:“听说有人要给她写法文的传,我们先给她写个国文的吧!你有没有兴趣?这个人在晚清史上同叶赫那拉可谓一朝一野相对立了!”

商鸿逵当时就应承下来,后来两人又与古琴家郑颖孙先生商量了一下,决定现场采访赛金花,将其回忆整理、记录成册。刘半农与赛金花约定,每星期抽出两个半天接受访问,地点设在王府大街郑颖孙家,往来有汽车接送,每晚备有晚餐。

赛金花原籍徽州,长于姑苏;而刘半农则是江阴人,谈话时赛金花讲苏州话,为表示亲近,刘也操一口吴语。至晚饭时刻,就在附近东安市场大鸿楼,叫几个菜;赛金花有“阿芙蓉癖”(抽大烟),饭后到后室吸足鸦片,这才有精神继续谈下去。关于赛金花身世大家已知之甚详,在此不再赘述。商鸿逵在文章中这样写道:“从访问到写竟,写时已将十个月,时间也够长的了。可是中间耽误的时期却有九个月,我是早就把谈话草草的编写了一过,便搁放在一旁,每逢和半农先生见了面,总当闲话谈它:怎么分章,用什么体裁,搜罗相片,说完了,彼此又忙起别的事来,总没得工夫趴在桌上好好地把它写一下——直到半农先生殁!”

刘半农去世后,赛金花一袭青衣前往吊唁,并赠送了挽联:“君是帝旁星宿,下扫浊世秕糠,又腾身骑龙云汉;侬乃江上琵琶,还惹后人挥泪,谨拜手司马文章。”挽联旁还做了小注:“不佞命途崎岖,金粉铁血中几阅沧桑,巾帼须眉,愧不敢当,而于国难时限,亦曾乘机自效,时贤多能道之。半农先生,为海内文豪,偶为不佞传轶,其高足商鸿逵君助之,未脱稿而先生溘逝,然此作必完成商君之手。临挽曷胜悲感。魏赵灵飞(赛金花名字)拜挽。”

商鸿逵非常伤心,不愿意继续整理那份访问稿,甚至连谈都不愿谈了,因为一谈便想起半农先生,徒惹心中悲伤。但一帮知情的朋友却总是打听,有时还要催促,商鸿逵就整理了3万多字,定名《赛金花本事》,作者署名“刘半农、商鸿逵”。《赛金花本事》印刷时,商鸿逵在书前写了一篇小序,讲述了此事的前因后果,也讲述了老师刘半农先生的故事。

孩子:呜呼三月一十八

刘半农去世时,孩子们年龄都不大,对许多事情印象还不是十分深。多年以后,孩子们写了一篇名为《回忆我们的父亲—刘半农先生》的文章,记述了一件记忆深刻的往事。

刘半农一家1925年秋从国外回国,妻子带着孩子到老家江阴住了一段时间,年末随丈夫来到北京,住在东城北帅府胡同7号。

1926年3月18日,北京发生了“三·一八”惨案。群众结队前往段祺瑞执政府请愿时,遭到军警排枪射击和大刀砍杀,当场打死47人,伤200多人。

这是阴霾刮着风沙的一天,刘半农早早来到北大,妻子带着孩子到刘半农二弟刘天华家里。刘天华住在北京大学红楼附近的沙滩,快中午的时候,听说外面出事了,不久刘半农就回到弟弟家里。孩子们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只是看见父亲脸色阴沉,神色愤然。晚饭后,刘半农一家分乘3辆人力车回家,街上已是半戒严状态,风稍稍平息,路灯昏黄,行人很少。

回到家孩子们马上睡觉了,第二天醒来才知父亲一夜未眠,刘半农怀着无比悲痛、激愤的心情写下了“敬献于死于是日者之灵”的诗歌《呜呼三月一十八》,痛斥卑鄙的杀人者。

几天后,这首诗就发表在《语丝》第71期,不久刘半农好友赵元任又专门为其谱了曲——这就是孩子们对父亲最深的记忆。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

新闻推荐

构建“333”工作机制让文明实践更加精准给力

江苏省张家港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指导中心副主任谭德宝江苏省张家港市聚焦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深入整合各方资源,精...

SSI ļʱ
相关阅读 SSI ļʱ
SSI ļʱ
猜你喜欢
评论(亲友纷说刘半农:他发明了“她”)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