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I ļʱ
SSI ļʱ
今日海南 海口 三亚 三沙 儋州 五指山 文昌 琼海 万宁 东方 洋浦 今日定安 今日屯昌 今日澄迈 今日临高 今日白沙 今日昌江 今日乐东 今日陵水 今日保亭 今日琼中 海南旅游
大琼网 > 海南 > 今日乐东 > 正文

祖孙三代耕耘莺歌海煮海60年荒滩变“银田”

来源:南国都市报 2019-07-21 07:03   http://www.zgzxcmw.com/
SSI ļʱ

陈发瑞在介绍盐的成分盐工在乐东莺歌海盐场劳作乐东黎族自治县莺歌海镇新一社区居委会的陈发瑞一家,从1958年到今天,家中三代共有4人连续60年坚守在莺歌海盐场。母亲邢吉梅是“盐一代”,见证了盐场从荒滩到“银山”的蜕变;陈发瑞和其三弟是“盐二代”,他们接过上一辈的班,留在盐场继续奋斗;到了“盐三代”儿子陈太玄,莺歌海盐场成为他矢志不渝的坚守。

南国都市报记者王天宇文/图

盐一代:开辟盐场

经历盐场从荒滩变“银山”

莺歌海盐场位于乐东黎族自治县西南部沿海,驾车从G98环岛高速黄流互通匝道驶下后,沿着县道往南行驶,一路清风相伴,绿植成片。行车约30分钟后,一片平整如镜的盐田便展现在眼前。

走进莺歌海盐场,锈迹斑斑的铁轨、破旧的医院楼、盐场子弟小学……每到一处无不透着浓郁的年代印迹。可能许多人都不知道,60年前,这里曾经经历一段轰轰烈烈的往事。

时光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这里还是一片沼泽地。随后,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们会聚莺歌海,凭着对开发建设盐场的热情,靠一双双巧手,一付付铁肩,完成了11560万立方米的土方量,在一片荒凉的土地上建起一个初具规模的盐场。今年80岁的邢吉梅就是参与者之一。这位“盐一代”虽然已不能与记者正常交流,但一路走来的艰苦岁月早已写在她饱经沧桑的脸上。

陈发瑞说,小时候听母亲讲过,那时的莺歌海,一片荒芜,“盐一代”们为了克服困难,在没有大型机械作业的情况下,只能靠锄头挖,肩膀挑;没有滚压机,就用人拉和牛拖铁石捆……那时,母亲和建设者们吃了不少苦头。

1958年12月份,盐场正式投产,当第一批晶莹剔透的原盐产出时,大家欢呼雀跃的场景,让曾经经历过的“盐一代”们终生难忘。

“在此后的大规模生产阶段,母亲几乎每天都"泡在"盐田里,每天头顶烈日,脚踩40多度的结晶池旋盐。”陈发瑞说,那时他经常给母亲送水送饭,母亲吃的苦、受的累他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如今,邢吉梅已经退休30多年,他们那一代人见证了莺歌海盐场从无到有,从荒滩到“银山”的蜕变。盐场的成长,亦是他们艰苦与激情的岁月。

盐二代:坚守40年

把青春献给莺歌海盐场

到了“盐二代”陈发瑞这一批人,他们接过上一辈的接力棒,在盐场继续奋斗,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莺歌海盐场。

陈发瑞1962年出生在莺歌海,那时,盐场正处于大规模生产阶段。“那时候母亲和其他盐工早出晚归,整天扎在盐田里忙工作,很少管我们,我们这些"盐二代"大多是在父母没日没夜劳作中长大的。”陈发瑞回忆道,不过,那时候盐场的配套设施相对完善,有学校、医院、托儿所、派出所、发电厂等,不出盐场就能解决职工的一切难题。以前在莺歌海盐场临近的村民都羡慕他们的生活,因为盐场的职工不仅有工资领,还有较好的福利待遇。

为此,1979年中学毕业的陈发瑞,毅然进入盐场,成为盐场的一名盐工。对于盐工来说,烈日下晒盐的作业环节最艰苦。“我们盐工不喜欢下雨,天气越热,越是晒盐的好时机,结晶池的温度有40多度。”陈发瑞说,盐晒好后需要统一装进袋子里,然后一担一担地挑到站台,随后会有火车将站台上的盐运走。

经过努力,陈发瑞从一位盐工成长为制盐一分场生产一组的组长,结婚后他也盖起了两层楼,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7月18日上午,记者到莺歌海盐场采访时,陈发瑞正与工友一起收盐。他每天6时许起床到盐田收盐,一忙就是一上午,这样日复一日坚守海盐田40年,谈起盐田往事,言语中饱含深情与乐观。

“我今年57岁了,再过3年就退休了。我把整个青春都奉献给了莺歌海盐场,我不后悔,同时也希望莺歌海盐场能越来越好,重现辉煌。”陈发瑞说。

盐三代:重返盐场

期待盐场重新焕发生机

如今,陈发瑞的儿子陈太玄已经在盐场工作了10个年头。对于莺歌海盐场的历史,他多是从长辈的口述中得知。

“我奶奶参与盐场的建设与开发,我的父亲也是盐场的职工,可像我这样留在厂里工作的"盐三代"已经很少了。”陈太玄说。

据悉,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莺歌海盐场发展最辉煌的时期,那时领着工资过日子的职工,让周边无数村民羡慕。然而,受到市场变化、设备老化、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现如今莺歌海盐场发展缓慢,目前,年产盐才3万多吨。

据介绍,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少盐场职工的子女到大城市读书后,就留在外地发展。陈太玄说,“小时候一起玩耍、一起上学的同龄人,很少留在盐场里工作。”

其实,早前,陈太玄也曾面临去留的抉择。初中毕业后,陈太玄曾到海口一家技校学手艺,结业后在海口找到一份工作。经过一番考虑,2009年应聘回盐场工作。

“我从小在盐场长大,对盐场有着特殊的感情。”陈太玄说,他会矢志不渝地坚守盐场,同时也希望有更多人到盐场工作,让盐场重新焕发生机。

60年,陈家三代见证了莺歌海盐场从无到有。60年,盐场从荒滩到“银田”的变迁,也见证了这三代人的坚守。

新闻推荐

邂逅“五脚猪”

□邓小红去乐东县利国镇槐脚村的路上,邂逅一群坨坨小猪。它们小巧玲珑,身材圆滚滚的,各自迈着灵活的小短腿往前冲,阳光打在它...

SSI ļʱ
相关阅读 SSI ļʱ
SSI ļʱ
猜你喜欢
评论(祖孙三代耕耘莺歌海煮海60年荒滩变“银田”)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