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I ļʱ
SSI ļʱ
今日海南 海口 三亚 三沙 儋州 五指山 文昌 琼海 万宁 东方 洋浦 今日定安 今日屯昌 今日澄迈 今日临高 今日白沙 今日昌江 今日乐东 今日陵水 今日保亭 今日琼中 海南旅游
大琼网 > 海南 > 今日乐东 > 正文

十万群众长沙送别袁隆平,遗体告别仪式结束后仍有人久久不肯离去送巨匠 明阳山上回头望

来源:三亚日报 2021-05-25 04:52   http://www.zgzxcmw.com/
SSI ļʱ

三亚传媒影视集团融媒体记者长沙直播送别袁隆平院士现场5月23日23时许,在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袁隆平院士祭奠处,前来悼念和追思的人络绎不绝。本报特派记者袁永东 摄5月23日晚,在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袁隆平院士祭奠处,摆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鲜花。本报特派记者袁永东 摄5月24日上午,三亚传媒影视集团融媒体记者将“一束来自三亚南繁育种基地的新穗”带到明阳山殡仪馆献给袁隆平院士。本报特派记者 袁永东 摄三亚一花店女老板委托三亚传媒影视集团融媒体记者带一束菊花去湖南长沙悼念袁隆平院士。本报特派记者 袁永东 摄5月24日上午,湖南省长沙市明阳山殡仪馆前,人们自发前来悼念袁隆平院士。本报特派记者 袁永东 摄5月24日上午,湖南省长沙市明阳山殡仪馆前,一个小女孩手持鲜花骑在大人肩上。本报特派记者 袁永东 摄

本报特派记者王鑫

5月24日的湖南长沙明阳山殡仪馆,像之前一样被人流包围。

一名执勤的警官说,看这阵势,比23日前来祭奠的10多万人“只多不少”。

8时30分,参加袁隆平遗体告别仪式的车队驶出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街上的行人与车辆主动停下脚步。

几位正坐在路边吃早餐的市民,也站起身,行注目礼。

明阳山殡仪馆附近的路上,自行前往送别的群众接踵而来,手里拿着菊花。甚至两侧不高的山体上,也有人开始向里面张望。

等候告别的人群,三三两两回望的都是关于袁隆平的那些年那些事。深谈起来,多少有些交集。

来自湖南郴州的曹女士手捧一束麦穗。昨天一早她从家里赶到长沙,专程为袁隆平送行。

曹女士说,她的父亲与袁老先生有过渊源,所以自己从小就知道“袁爷爷很厉害”。在长沙上大学那会,还随家里人拜访过老人家。

说着说着,便哽咽着讲不出话。

一直追随袁隆平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海南基地工作的陈秋香,即便过了退休年龄,依然专注于科研项目,在三亚和长沙两地奔波。

可是这次回到长沙,他永远地失去了老师和战友。回望过去相处的时光,既幸福又失落。

从北京赶来的中国政法大学博士黄开堂,是湖南怀化人,袁隆平就是在那里的安江农校教书和开始研究杂交水稻。

“我们认识10多年了。因为一直在做和农民有关的事情,和老先生有过3次见面,每次都有不同收获。有时遇到问题,都会向他请教。”黄开堂听说袁隆平去世,难过得连饭都吃不下。

他有许多话想对老先生说,最想讲的一句是:您让大家吃饱了饭,我们一定要把这种精神发扬光大。

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湖南分院院长罗焕娟,尤记袁隆平对于气象服务“三农”的高度认知,还给学院题字:加强三农气象服务,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气象保障。

罗焕娟说:“他每天都看天气预报,和我们也有一些科研项目上的合作,还授过课。在他弥留之际,还问当天的温度是多少。我们惟有继承老先生的遗志,把气象科研做好。”

——在大家检索出的记忆里,袁隆平对农业和农民心心念念,自始至终惦记着人们的那“一碗饭”。

此种深情,望不到边。

向袁隆平遗体告别时,前来的人群移动很慢,大家都想再多看他一眼。

曹女士把那束金黄的麦穗虔诚地放在老先生身旁,舍不得离开,眼圈红红的,边走边回头望。

(本报长沙5月24日电)

■现场眼

一粒种子的“口音”

本报特派记者王鑫

“我觉得人生就像一粒种子”……

5月23日22时05分,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红园东路,设置在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院内的袁隆平祭奠处,依然人流如织。

一名大学生面向悬挂在中间的黑白照片,双手合十,轻轻念念。

他的背后,是分成三块团簇的鲜花矩阵,中间隔出两条小路。

黄色的、白色的菊花丛中,夹杂的卡片,落款来自全国各地。就像袁隆平研究和推广杂交水稻的足迹,行遍山河。

来自南京师大附中的五名代表,将一幅挽联静默地摆放在甬路的一侧。南京口音不是特别明显的李老师说,1948年~1949年,袁老先生在其校读书。得知他去世,学校组织了多场纪念活动,学生也自发地写文章、观看纪录片。

他们这次前来,就是想送老校友最后一程。

另一侧,重庆口音浓烈的一名中年人,郑重地摆放一束鲜花。他说,听到噩耗时自己正在上海出差,随即订机票赶了过来。“袁老先生在我们重庆待的时间长,一定要来看他一眼。”

5名湖南当地的大学生结伴而来。他们的普通话非常标准,在一公里外的湖南农业大学就读。在那里,袁隆平是名誉校长。

5月22日下午,袁隆平的灵车绕行其生前工作地——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他们中的两个人,就站在人群中送行。

现场有一对情侣是福建龙岩人,也是取道而来。他们的普通话中偶尔掺杂几句客家话。男孩说,家里至今种植着水稻,早就知悉袁隆平的功迹。而且,龙岩人里还有一位中科院院士、水稻育种专家谢华安。

这就是渊源。“我们这一辈人能吃饱饭,要感谢他们作出的贡献。”

三亚师部农场场长郑居忠,5月23日20时落地长沙。他与袁隆平有着太多的缘分。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海南基地,就坐落于师部农场;他不止一次与袁老先生促膝交谈。

生在海南、长在海南的郑居忠,普通话还算灵光,走出长沙黄花国际机场就帮助一家媒体联系采访事宜。

黑龙江人季先生是来长沙看望同学,平时的大嗓门,现在不敢高声语。两个人手捧花束,深躹一躬。他说家乡五常盛产大米,以后再来,一定为袁老先生扛上一袋。

还有一种口音写在花丛中的小卡片上。署名“袁爷爷远方的孙女”,来自汉口,那也是袁隆平曾就读高中的地方:一年级时还获得汉口赛区男子百米自由泳第一名,湖北省男子百米自由泳第二名。

短短时间里,芙蓉区甚至整个长沙,操着天南地北口音的他们和她们,自发地送别一位同样能够自如切换各种口音的“杂交水稻之父”——

他可以用“专业八级”重庆话聊天,和主持人汪涵一见面比起重庆话;他可以讲祖籍江西的九江话、德安话;在三亚时,一次得知来到的记者团中有位乐东黄流人,还和他说起了海南话……

当然,对于“世界语言”英语,袁隆平也不在话下,在为中非农业合作发展研讨会献上的一段致辞视频里,他全程英文。

5月22日晚,联合国官方微博发文悼念:袁隆平院士为推进粮食安全、消除贫困、造福民生作出了杰出贡献!国士无双,一路走好。

而对于自定义为“一粒种子”的袁隆平,“杂交水稻”就是他的、被公认的、都听得懂的“世界口音”。

它在中国,在世界,落地生根,听上去亲切无比。

(本报长沙5月25日电)

菊花台

本报特派记者王鑫

芙蓉,湖南省花。

杜鹃,长沙市花。

但这几天,三湘大地的主角,是菊花。

5月23日21时50分许,通往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必经之路上,十几名小贩的面前摆放着大大小小、颜色不一的菊花。

一路之隔,就是研究中心院内的袁隆平祭奠处。

从黄昏到此时,顾女士已经运来了两批花束,仍然供不应求。从孩童到学生,从中年人到老年人,前来祭奠者人手一枝。

因为现场纪律要求,一名外卖小哥只好把顾客预订的菊花放在研究中心门岗。他记不清这是第几枝(束)了,因为这两天他和同伴是在“接力”——

买菊花的人太多了,送花的人也太多了,祭奠处前方就是一个巨大的“菊花台”。

同样记不清的还有长沙紫蝴蝶花坊的丘先生,袁隆平去世后,他的店里狠狠地“赔”了一笔。

“从距离上看,花店中我们和研究中心最近,所以全国各地的顾客都在网上预订。”丘先生说他与袁老先生有过一面之缘,就是擦肩而过的那种,又无比钦佩老先生。所以,菊花只按成本价卖。

但是,骑手的钱还是要付。结果,卖一枝赔一枝,卖一束赔一束。

丘先生干脆和店员自己送,同时也来到现场送袁老先生一程。“这么做,值得。”

夹在花中的卡片,也是他与店员一笔一划写就,工工整整。他觉得,再累也无法和袁老先生比,所以这不算什么。

据多家网媒报道,送别袁隆平的第一天,悼念者就买光了长沙的菊花。

而这几天晚间的明阳山殡仪馆,花束也越来越多,排队献花的人们久久不愿离去,不少送别者放下花后,又退到两侧静静地站着。

会拉小提琴、会打气排球、会游泳的袁隆平,在“杂交水稻之父”的光环下,也是一个浪漫之人。他与妻子邓则是师生,从约会到结婚只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

但有关于他的花的记忆并不多见。

有好奇网友晒出一张关于他的照片,求证老先生身边那盆花叫什么。有人回答说,红掌。

去年生日那天,他经常去理发的店里的师傅选购一束520元的鲜花相祝,巧合的是,里面就有红掌。

但世人都知道,他最喜欢的只有一种花。

是稻花。

一次在田间,正值水稻处于“对花”时期。袁隆平拿着水稻说:“开花开得好好。”

袁隆平走遍大江南北,如今魂归湖南,他教书、长期研究杂交水稻的地方。

湘江东去,橘子洲头。

这里的人无不悲恸,在痛别老先生的同时,也希望在另一个世界里,属于他的天地依然辽阔,他的笑容依然灿烂。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本报长沙5月25日电)

■两地情

风吹“稻”“花”

本报特派记者王鑫梁晨

三亚师部农场场长郑居忠很久没来长沙了,没想到这次是送别袁隆平。

来之前,他没有刻意想过带什么拿什么。路过坐落于师部农场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海南基地,他拾起一束新结的稻穗,登上飞往长沙的航班。

袁隆平登岛海南来到三亚时,郑居忠还是一名学生。他说当时人家不习惯叫“南繁”,更多是说“育种队”。印象里,日常的袁老先生平易近人,偶尔有些孩子气,还幽默,一句话能说得人哈哈大笑。

郑居忠和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一同成长着,两个人也结下了忘年交。

1980年毕业后,他负责机耕工作,在灌溉用水、生活服务方面与袁隆平团队有了更深的接触。“每年10月份、11月份要备耕,我们就开始新的忙碌。”

袁隆平的节俭给郑居忠很大触动。“老先生穿的衣服很简单,最多几十块钱一件;吃得也简单,过年过节的时候也就一块大饼,或者一点湘菜。”

与郑居忠去长沙的同一天中午时分,三亚传媒影视集团记者到解放路上的一家花店采访,女老板听说与袁隆平有关并计划赴长沙送别,立刻包扎了一束菊花,叮嘱记者一定要带到告别仪式现场。

花丛里还插着一张卡片,上面写着:袁爷爷一路走好。

她说,每年都有许多袁老先生的学生和朋友从外地过来,到店里买一束花。那时的花有红有绿,五颜六色。而这两天的花,只有白色。

女老板边说边落泪。

一稻一花,从三亚来到长沙。

5月23日20时,长沙刚刚下过一场小雨。飞机落地后,一阵微风抢着扑向舱门,一束稻穗和一束菊花随之轻轻拂动。

当晚23时许,记者将菊花带到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让它与其他祭奠的同伴拥抱在一起。

第二天11时许,郑居忠将那束稻穗放在袁隆平身旁,深躹一躬——那是老先生毕生孕育的果实,又饱满了多少人的生活。

这两天轻雾相伴的长沙,24日上午云开雾散,充足的阳光投射在明阳山殡仪馆的上空。

郑居忠不禁想起三亚那片稻田,风吹稻花香两岸。袁隆平像以前每天一样踩着一辆单车,在田洋间骑行。

(本报长沙5月25日电)

■有传承

“90后”眼中的“90后”

本报特派记者王鑫

这几天,无论是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下称“研究中心”)还是明阳山殡仪馆,前来祭奠袁隆平的人群不断。

他们之中,“90”后大学生和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人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

袁隆平90岁生日的时候,戏称自己从“80后”变成“90后”,良好的心态让人钦佩不已。

长沙本地的大学生情侣小刘和小吕,5月23日晚来到研究中心祭拜。同为“90后”,他们说袁老先生的那股精气神“比我们年轻人都足”。

小刘的学校就在研究中心附近,以前从父母那里知道的袁老先生,但距离这么近没有遇到过,自己也没有来看看老人家,特别遗憾。

刚刚打消跳槽念头的赵之伟是河南人。大学毕业后,他已经换了两份工作。今年这次,他想“再坚持一下”。“不能遇到困难就后退或躲避,要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去面对和解决。”

来到长沙,赵之伟更加坚定了信心。他说,袁老先生是一位匠人,这辈子把一件事做到了极致,绝对是“我们"90后"的榜样”。

从事农业工作的小袁,是袁隆平的“本家”,来自安徽,“90后”。给老先生献过花,他又来到研究中心里面的杂交水稻展览馆,寻找袁隆平这一路走来的每一片足迹。

担心记不全面,小袁用手机拍下每一块展板。“真想拜老先生为师,虽然这个愿望永远不能实现了,但是我可以继续努力,像他那样活到老学到老,奉献到老。”

在20多公里外的明阳山殡仪馆,因为人数限制,“90后”姑娘小段和几个同学只能被半人高的塑料体隔在外围。自发前来的人员众多,她们被簇拥着前行。

“我们都在长沙读书,菊花是昨晚准备好的,就怕买不到。”她说,几个同学都是一个寝室的,虽然是“90后”,但她们觉得袁老先生才是最值得追的那颗“星”。“我们会好好吃饭,好好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对了,23日晚间的杂交水稻展览馆内,不少群众是一家人前来。

钱女士带着5岁的女儿,在各个展板之间为她讲解,边讲边问:

“看看,这个袁爷爷在干什么呀?”

“他做了一个梦。”

“做了一个什么梦?”

“他种了很多很多粮食?”

“然后呢?”

“嗯……他在下面乘凉。”

(本报长沙5月24日电)

新闻推荐

推动基层治理提质增效的乐东探索

□张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指出要推动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会治理...

SSI ļʱ
相关阅读 SSI ļʱ
SSI ļʱ
猜你喜欢
评论(十万群众长沙送别袁隆平,遗体告别仪式结束后仍有人久久不肯离去送巨匠 明阳山上回头望)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