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I ļʱ
SSI ļʱ
今日儋州
大琼网 > 海南 > 儋州 > 今日儋州 > 正文

从上海回到农村,她放弃都市产业 只为回乡传承土法制糖 从过去到未来,一颗小土糖展现非遗价值 带动乡村振兴 儋州土法制糖非遗传承人吴少玉:“土糖姑娘”酿出甜蜜事业

来源:南国都市报 2019-11-14 13:29   http://www.zgzxcmw.com/
SSI ļʱ

儋州土法制糖在市场的冲击下日益凋零,到了21世纪初,各家糖寮早已熄火,能够掌握相对完整制糖技艺的糖寮,仅剩白马井镇学兰村的吴氏家族。那时,掌门人吴小健已经年近半百,眼看着传承数百年的制糖文化就要断了香火,吴小健只能望糖兴叹。远在上海办厂的女儿吴少玉,却出人意料地放弃年利润几百万元的企业,选择回乡制糖。一间旧屋,一口老锅,怀着一颗传承传统文化的心,年轻的吴少玉选择了一种有远见的人生,与一门濒临失传的古老技艺,开始了一段相知相生的艰苦旅程。南国都市报记者贺立樊文/图

土法制糖手艺面临失传

从西线高速白马井匝道口一路往东,穿过几条曲折的小路,20分钟左右才到达学兰村。村里人说,村子偏僻,以前没什么人来村里,自从吴少玉回来后,进村的人变多了。

吴少玉是学兰村第一个女大学生,今年30岁。当年大学毕业后,她和丈夫姜龙吉在上海开办一家假牙厂,生意十分红火,一年利润在300万元左右。事业有成的吴少玉在上海安了家,父亲吴小健也早已离开村子,住在儋州市区。

“吴氏糖寮”已经在学兰村挺立了200多年,这还只是现存的残缺族谱记载。在过去的岁月里,每一代吴家人接过制糖的大锅,把儋州土法制糖的手艺延续下去。儋州土法制糖是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是缺乏产业化的土法制糖工艺,最终在市场的冲击下渐渐凋零,糖寮熄火停工,年轻人外出务工。“吴氏糖寮”也在上世纪90年代逐渐关张,偶尔零星做些糖块,给自家人食用。

2013年冬天,一家人回到学兰村准备过年,再度吃到古朴的土糖。人到半百的吴小健感慨,人老了,锅旧了,甜蜜的土糖越来越少了。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吴少玉想起儿时偷吃土糖的记忆,那时的土糖像砖头那么大,十分珍贵,家家户户买来存着,只有重要日子才舍得拿出来熬汤。“小时候土糖存在米缸里,趁大人不注意,拿起来偷偷咬一口,还没跑到门口,糖就化了,只好又跑回去咬一口。”米缸里布满牙印的土糖,是吴少玉儿时最美好的回忆,也是一代儋州人对于传统的记忆。

然而记忆总归是记忆,说到重拾土法制糖,却无人愿意回首。“土法制糖费时费力,独门独户的小作坊生产力低下,做不出多少。”吴小健还记得,以前一家糖寮没日没夜地干,最多也只能压榨1吨甘蔗,仅有200多斤糖,“卖不出多少钱,劳动量却很大。”

回到上海之后,吴少玉的脑海里一直萦绕着父亲的话,“恐怕以后再也吃不到土法制成的糖了。”在吴少玉看来,一块小小的土糖,是流传数百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身为创业者,如果一项事业能够挽救一种文化,吴少玉觉得,这一定是一份有远见的事业。

返乡传承土法制糖技艺

一块黝黑的土糖,手感粗糙,含在嘴里品味,食后不腻,口有回甘,有着质朴的甜味。然而振兴土糖的过程,却充满了苦涩。

2014年春节后,吴少玉决定转让假牙厂,带着积蓄回乡制糖。姜龙吉认为吴少玉只是一时冲动,吴小健却有些兴奋。祖屋里的灶台已经很久没有开火,大锅架起,烟囱里终于升起多年未见的炊烟。

村里人都说,这一家老小都跑回来,一定是在外面遇到麻烦,落魄了。也有人说,大家都往外走,他们一家却回来重新制糖,莫不是中邪了?

吴少玉也在为自己寻找答案。让她选择抛弃事业的土糖,究竟好在哪里?质量过关、味道甜蜜,全手工制作的土糖,在漫长的岁月里始终为人所喜爱。“是产量和市场,导致土糖遭遇一时的困境。”无人尝试,无人重拾处于低谷的土糖事业,或许正是这份事业前景最为广阔的时候,群山环绕的农村,依然存在着事业萌生的可能。

她和丈夫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制糖。土法制糖的关键,在于制糖工序全凭技术与经验完成。除了能用现代工具压榨甘蔗、现代模具压制成型之外,熬煮、提炼等关键工序,都要依靠精湛的技术和老道的经验。

吴少玉给自己定下了时间表,头两年学习制糖,第三年扩大生产规模。可是要想学会制糖,难度不小。“最难的环节,在于火候的把握,儋州土法制糖能在18道工序中,制出七八种不同种类的糖,靠的是制糖师傅看、闻、尝三项的把控。”尽管吃着土糖长大,吴少玉还是难以掌握制糖要领,有时也会情绪低落,回想起在上海的生活。

“如果还在上海,假牙厂应该会扩大规模。”那是成倍的财富,可是,吴少玉总在问自己,只有在城市里才能成功吗?祖祖辈辈耕耘的乡村,就不能成为实现理想的沃土吗?

这一连串的问题,让吴少玉决定闯下去,寻找答案。她不想让自己后悔放弃上海的事业,更不想在若干年之后,让自己后悔,曾经有能力挽救的传统技艺,在她眼前消失。

选择一种有远见的青春

甘蔗季已过,榨糖车间的热闹早已冷却,舞台交给包装车间。一块块或大或小的方形黑糖在吴少玉的手中进行包装,她戴着手套和口罩,就连头发也用白色的工作帽罩住。

回乡5年之后,她早已习惯了农村的生活方式。5年来,吴少玉和丈夫每一天都在推广土糖,利用省内外每一次展销会的机会,让儋州土糖走出去,“要想改变土糖的困境,只有顺应潮流,提高产量,规模化生产。”当初祖屋里的小小糖寮,如今已经变成占地近千平米房的宽大厂房,就在几年之前,这里还曾经是一片废墟。

2016年,是计划中的第三年,吴少玉改善了制糖环境,准备扩大生产规模。没想到,当年10月,台风“电母”和“莎莉嘉”相继袭来,吴氏糖寮的锅炉被毁,设备被泡,直接经济损失20多万元。

“连一口锅都没剩下。”雨夜里,吴少玉彻底绝望,抱头痛哭。第二天,正当她准备放弃时,发现门口零星地摆放着捡回的物品。当初议论她的村民们,自发帮她恢复生产。白马井镇政府也上门慰问,成立工作组扶持土糖产业,吴少玉决定坚持到底。为了凑齐复工资金,姜龙吉把上海和吉林的3套房子卖了,换来300多万元,全部投入厂房建设。

如今,新建的糖厂一天能够压榨至少3吨甘蔗,一年的营业额超过百万元。甘蔗季之后,吴少玉和丈夫忙着出货,到了10月份,还有10吨土糖的订单。

让吴少玉高兴的不止是经济效益,更是土法制糖技艺的传承,“很多制糖老师傅常常来厂里帮忙,向村里的返乡大学生义务传授制糖技艺。”土法制糖重新焕发活力。吴少玉在“吴氏糖寮”的基础上,注册成立公司,起名为“海儋土糖”。从2017年9月开始,带动白马井镇21户脱贫户和223户巩固提升户脱贫致富。截至目前,一共发放了56万元的年底分红。

有时,吴少玉也会想起当初在上海的生活。没有了城市的现代化,她失去了曾经向往的生活,回到曾经想要离开的农村,却在土糖的古老手艺里,找到了新的人生,保护非遗文化,投身一份有意义的事业,选择一种有远见的青春。

新闻推荐

儋州赴希腊迎取马拉松圣火

本报雅典11月11日电(特派记者周月光)来自希腊的马拉松圣火将在第十届海南儋州国际马拉松赛场传递。11月9日,儋州国际马拉松...

SSI ļʱ
相关阅读 SSI ļʱ
SSI ļʱ
猜你喜欢
评论(从上海回到农村,她放弃都市产业 只为回乡传承土法制糖 从过去到未来,一颗小土糖展现非遗价值 带动乡村振兴 儋州土法制糖非遗传承人吴少玉:“土糖姑娘”酿出甜蜜事业)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