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I ļʱ
SSI ļʱ
今日五指山
大琼网 > 海南 > 五指山 > 今日五指山 > 正文

“一读二用”学古文

来源:海南日报 2019-07-01 07:26   http://www.zgzxcmw.com/
SSI ļʱ

■常要中

很多人都觉得古文难学。但是,古文难学,并不是无从学起。只要方法得当,还是可以学好的。笔者认为“一读二用”不失为学习古文的好方法。

“一读”,即潜心多读,这是一种提高古文阅读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三国时的经学家董遇对《左传》《老子》等古籍有独到研究。有人想跟他学,他却说每本书一定要读一百遍后再教。对此,苏东坡也深有体会:“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可见,多读书、反复读,也是古人的经验之谈。

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果每周都坚持和学生们一起阅读几篇古文,即使不进行过多讲解,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也会有所提升。

2019年高考结束后,我的学生一脸兴奋。《史记·商君列传》这篇文言文,我考前给他们讲过,他们答题时也十分顺畅。

我认为,孩子们之所以觉得得心应手,与他们平时的古文阅读训练有关。一年阅读上百篇古文,他们的古文阅读能力自然会有所提升。即使这次考试涉及其他文言文,我相信他们依然能应对自如。

“二用”,一是用好生活经验,二是用好已学知识。

先说用好生活经验。有学生觉得自己翻译的古文怪怪的,有些简直不像人话。出现这种现象的一大原因是翻译内容和生活经验脱节。例如:学习“上怒,召而让之曰:"……而卿固执至此!"”这句古文时,学生大都不明白关键词“让”的意思。我引导他们根据平时的生活经验进行思考:“如果你们做错了事,父母的教育方式是什么?”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当然是先批评喽。”说到此处,有学生领悟过来,“帝王生气时召见大臣,又说他非常固执,这明显就是在责备臣子。这样看来,"让"应该是"责备"的意思。”

再比如“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这句古文,有学生将其中的“荐”翻译为“推荐”,但是放在句子中明显不对劲。我引导他们思考:“在古代,祠堂的作用是什么?”学生们回答:“当然是用来祭祀的。”我说,“那么在这句古文中,百姓给恩人建祠堂,每到吃饭时就奏乐歌咏的目的是什么?”一言点醒梦中人,学生们理解了“荐”在此处应翻译为“祭祀”。

学习古文时,将古文内容与日常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而不是胡乱翻译,往往会取得良好效果。

再说用好已学知识。都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但是知易行难。很多时候,我们只会死记硬背,不会进行知识迁移,不懂得活用已学知识。

我曾让学生翻译《盐铁论·力耕》中的一句古文:“是以古者尚力务本而种树繁,躬耕趋时而衣食足。”学生们都觉得这句古文中的“种树”,和“筑室种树,逍遥自得”(潘岳《闲居赋》)中的“种树”(栽种树木)意思不同,但一时又无法准确翻译出来。我让他们根据已经掌握的语法知识,分析上下两句古文的关系,学生们都懂是这是并列结构关系。然后,我再进一步引导学生确认“衣食”是并列词组,处于对应位置的“种树”也应为并列词组,即“种”“树”都是意思相同的动词,因此“树”可翻译为“种植”。学生们以前不清楚文言文中的“种树”可翻译为现代文的“种植”,我便让他们在已学过的古文句子中寻找相应的例子。最终学生在《齐桓晋文之事》中找到了“五亩之宅,树之以桑”这句话和俗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两句话中的“树”都应译成“种植、培养”。

借温故知新的东风,解决了新问题后,我又让学生学习了以下几个句子:“(后稷)为儿时好种树禾黍桑麻五谷”(《吴越春秋》卷一),“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史记·李斯列传》),“都将万字平戎策,换取东家种树书”(辛弃疾《鹧鸪天》)。这三句古文中的“种树”,均为“种植”的意思。这样,学生们对这个词语的理解又加深了一层。

(作者系五指山市五指山中学教师)

新闻推荐

这个女法人代表目中无法耍无赖恶意拖欠农民工工资3.2万余元被抓

本报讯(记者吴英印通讯员钟泽亮)近日,三亚火车站派出所抓获一名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网上在逃人员王某,王某被抓后,一脸茫然觉...

SSI ļʱ
相关阅读 SSI ļʱ
SSI ļʱ
猜你喜欢
评论(“一读二用”学古文)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