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I ļʱ
SSI ļʱ
今日琼海
大琼网 > 海南 > 琼海 > 今日琼海 > 正文

海洋中国一瞥

来源:南国都市报 2021-04-25 08:47   http://www.zgzxcmw.com/
SSI ļʱ

扫码看全文

□刘大先

早上起来到阳台上眺望北方,海峡对面景物隐约可见。那是雷州半岛的最南端徐闻,2012年的时候我曾经去那里做过国情调研,记得当地有一种石狗信仰,用于祈雨或保佑孩童健康成长。石狗的造型颇类同于石狮子,但大部分体格都比较小。上午去海南省博物馆举行“海南日记”的启动仪式,顺便参观一下。隔了一个海峡,海口这边似乎没有听过有类似的信仰,至少博物馆中没有看到相关馆藏。

海南省博物馆入口处墙上镌有四个大字“南溟海甸”,是借朱元璋在其颁发的《劳海南卫指挥敕》中把海南称为“南溟奇甸”之意。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鲤鱼灯,这是潭门渔民拜公祭海仪式中形成民俗物象。出海捕捞海参贝类是以命相搏的事情,渔民往往要准备肉、香、饭团等去兄弟庙祈祷平安:远航启程前的祭祀称“做福”,即祭兄弟公;归来的祭祀称“做兄弟公”。兄弟庙与兄弟公体现出一种患难相帮、同甘共苦的团结与友爱。馆中陈列了潭门“文教兄弟庙”的复制模型,门上两幅对联是嵌了村名的“文通人和神恩泽,教顺地灵渔业丰”——与其说是对神灵的期望,毋宁说是落在了渔民们彼此之间互助的实际行为中。现存的文教村兄弟庙始建于1937年,庙门上书“兄弟联吟镜海清,孤魂作颂烟波静”,显示出对海清波静的向往,同时也寄托了对海上遇难同侪的哀悼。

渔民出海远航南海诸岛捕鱼、航运等活动中,用血汗、智慧、勇气乃至生命探索未知的海域,将他们走过的航海路线、遇到的岛礁名称、洋流季风等知识记录在小册子上,这种手抄本被称为“更路簿”。2013年5月,琼海市博物馆陈贻爱馆长从渔民手中征集了一个毛笔书写的丙戌年(1886年)《东海北海更路》,虽然年代并不算早,却是比较完善的一本。

“南溟泛舸——南海海洋文明陈列”主要集中在“华光礁1号”沉船考古出水的文物上。华光礁是西沙群岛永乐环礁的一个暗礁,沉船是南宋时期的一艘商船。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和海南省文物局联合组成队伍,于1998年12月至1999年1月、2007年和2008年几次发掘,从其遗址中打捞出陶、瓷器八百多件,还有铁器、铜钱、铜镜等物,这是中国水下考古从近海走向远海的一个里程碑,也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繁荣鼎盛的见证。2010年,还从石屿东侧的沉船遗址中首次出水了元青花瓷器,据研究是外销到菲律宾等地,或再转销到非洲东海岸一些地区的。还有一些石像,是2015年4至5月,从三沙市永乐群岛中的珊瑚岛东北海域的“珊瑚岛1号”沉船遗址打捞出来的。

这些知识是我以前所不知晓的——对于某个地方、区域或族群的历史与文化只有多加了解,才会摆脱狭隘的偏见,而这也有助于重新认识自身、中国与世界。我们对于中国的表述往往是农耕文化为主,从文化主体上来说这当然没有错,但这也容易导致乡土中国的形象遮蔽了更为丰富多元的存在,其实中国是一个多样性的构成,除了农耕文化,还有渔猎文化、游牧文化,海南的这些考古实物更是证明,商业与海洋文化同样是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出门的时候偶尔看到一个“楚钕子花丝镶嵌展”,所谓花丝镶嵌也就是细金工艺,用金、银、铜为原料,采用掐、填、攒、焊、编织、堆垒等传统技法,辅以挫、捶、闷、打、崩、挤等技法,将宝石、珍珠等填进去,有时候还用到点翠,是一种非常精细讲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

因为今天是世界读书日,下午与叶兆言、刘复生二位在海南省图书馆做了一个关于兴趣式阅读的对谈,彼此观点有交锋,聊得挺开心,但确实也非常累,以至于“腾讯新闻”将前几天在上海录制的“文学脱口秀”上线,王姝蕲发给我链接,我也没有时间看。我们确实进入了HartmutRosa所说的“加速”的时代,香道也好,花丝镶嵌也好,都是对于逝去的慢生活方式的企慕与向往。(节选)

新闻推荐

琼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关于《琼海市乡村民宿发展规划(2020-2030)》的公示

《琼海市乡村民宿发展规划(2020-2030)》已编制完成,规划范围为海南省琼海市的行政管辖区,包括嘉积镇、博鳌镇、潭门镇、...

SSI ļʱ
相关阅读 SSI ļʱ
SSI ļʱ
猜你喜欢
评论(海洋中国一瞥)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