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I ļʱ
SSI ļʱ
今日海南 海口 三亚 三沙 儋州 五指山 文昌 琼海 万宁 东方 洋浦 今日定安 今日屯昌 今日澄迈 今日临高 今日白沙 今日昌江 今日乐东 今日陵水 今日保亭 今日琼中 海南旅游
大琼网 > 海南 > 今日澄迈 > 正文

北宋迁琼杜氏重教兴学 忠勇厚德

来源:海南日报 2019-06-10 08:04   http://www.zgzxcmw.com/
SSI ļʱ

族谱里的北宋杜氏迁琼始祖杜仲儒画像。《琼崖杜氏族谱》的封面。位于海口长流琼华村的杜公桥,虽是原址上重建,整体风貌尚在。文\图本刊特约撰稿陈光润

北宋元祐年间,有一位来自福建莆田中年男子携妻带两子,千里跋涉,漂洋过海来琼上任澄迈知县。在职期间,他十分注重自己的名誉和节操,清正廉明,轻徭薄赋,与民生息,发展生产,睦邻保境,政声卓著,深受百姓爱戴,后积劳成疾,卒于任上。

他叫杜仲儒,字学道,号东观,北宋皇祐年间(1049-1054)生于福建省兴化府莆田县莆阳里,据族谱和相关史料记载,杜仲儒“宋代熙宁年间举孝廉,诰授太学博士,擢第来琼州任澄迈县尹”,始居澄迈老城墟。杜仲儒逝世后,两子分居,长子杜凤鸣迁居澄迈烈楼图杜村(今海口长流镇琼华村),次子杜凤岐迁居琼山抱元图美隆村(今属海口龙塘镇一带),后裔散居于海口、澄迈、临高、儋州等市县。从杜仲儒肇基琼州,开宗立族,繁衍生息至今已有40代,人口近3万。

杜氏家族以道德传家,书香绵世,在900多年的历史迁移中,无论分支何处,都极其重视家规家训施行。在良好族风的涵养下,杜氏历代人文兴盛,英贤辈出,明清两代诞生了6名举人,其中一半为武举。

翰墨传家重教兴学

“氏族兄弟琼崖各支出英豪,杜家子孙宋元明清多俊杰。”琼山美隆村杜氏宗祠大门的一副楹联,道出了杜氏在科举时代,人文昌盛、科第蝉联的盛况。据《琼崖杜氏族谱》记载,自宋代至清末,杜氏获取文科功名的有130余人,武科功名20多人,最辉煌时期莫过于明清两代,其中出了3个文举和3个武举。值得一提的是,清代3位武举杜向荣、杜向峰、杜向嵩是堂兄弟,他们是琼州科举史上唯一的三兄弟武举,享誉琼州。

海南的姓氏中,杜氏登岛时间虽早,不过人口并不多,算不上大姓,但从人文方面来看,杜氏可谓是人才济济。能有这样的人文成就,与杜氏家训中对翰墨传家、重教兴学的重视分不开。

“口诵心维,灯火更鸣,日累月积,学富五车”,在杜氏的十条家训中,勤学列举其中,“遵传遗训,精读经史,盛集群书,博学广览,落笔成章”等内容,杜氏先人对教育的重视可见一斑。

据载,明清两朝,杜氏后人聚居村庄都设有私塾或义塾,方便本族子弟读书。据杜仲儒第三十代世孙杜经典介绍,明清两代,仅在海口长流道盖村一带,由杜氏族人创办的私塾就有10家,其中道盖村的杜氏宗祠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就曾作为长流中心小学的校址。

助学惠泽乡里

不少杜氏乡贤、官宦,积极为家乡教育事业捐资、兴学。如杜仲儒第二十三世孙杜常辉,在清代乾隆年间与吴位和、吴必禄、温星阳、温维新、何朝辅、冯文炌和毛映斗等8位琼山乡贤共集白银2000两在试院旁创办一间社学,延请名师教育本县子弟。因名贤丘濬曾在此求学,写下《雁集琼庠记》,而社学对面不远处有三元峰,故命名为“雁峰社学”(旧址在今琼山文庄第一小学校一带)。该社学当时是琼山地区最大的社学,道光年间经全面重修,并改名为“雁峰书院”。

雁峰社学由杜常辉等八人捐银建造而成,因此他们当时被称为“八大家”。杜常辉在雍正三年(1725年)去世,由于生前创建书院有功,被清廷敕赠“儒林郎”。他的儿子杜攀棱受其家风的影响,也是非常热心于教育事业。

有一位仕途失意的杜氏后人曾长年在雁峰书院任教。杜仲儒的第二十五世孙杜应清,号东屏,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中举,琼山旧州文泰村人,国子监典簿。杜应清中举后前后五次奉命从海南赶赴北京参加礼部的应试,悲催的是,屡考屡不中,没有获得朝廷的授官。进京赶考不仅是千里迢迢、跋山涉水的艰辛,家庭还要承担繁重的盘缠,以及漫长的路途中各种不可预知的风险。五次进京应试的受挫,致使杜举人发出了“百年有限之光阴,半消磨于马足车尘之下”的感慨。尽管仕途坎坷,他回乡后依旧坚守重教兴学的家风,在雁峰书院开启了自己的教书生涯,尽职尽责地为各地求学者传道授业,他为人坦荡,教学有方,深受学子们喜爱。民国《琼山县志》称杜应清“为人不拘绳尺而平坦乐易,领其教者蔼然如坐春风中”。

杜立健是杜仲儒的第三十五世孙(琼山龙塘国仓村人),琼山县参议。民国时期,他参加琼岛中文比赛荣获得第二名,在本乡震动很大,后回乡创办国仓村学校,并礼聘陈贻恒、曾祥鹏等琼山县比较有名气的老师到学校任教,这些名师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很好地带动当地教师队伍发展,提升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使国仓村学校在当时的琼山地区获得了较高的声誉。

杜氏对教育的重视,不仅催生众多读书人热心为本地助学,也有不少在外地的杜家后人积极投身于教育事业。杜以宽是其中代表之一。杜以宽,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庚午科举人,海口长流人。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杜以宽复任广州番禺学宫训导。他饱读经书,熟悉儒家伦理教义,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任教官期间,积极传播和普及儒学,推动了当地岭南文化教育工作的发展,因教学成果显著,朝廷直接提拔他为广东肇庆府儒学教授。

此外,杜以宽还是道光《琼州府志》的主要纂修者,他与张岳崧交情匪浅,被张探花称为“同郡夙好”。

忠勇爱乡

海南杜氏历代贤达中,应该是以“厚德流芳”的杜洪道最为著名。他是杜仲儒的第五代世孙,出生在动荡的年代,经历北宋灭亡、南宋兴起。据族谱记载,他从小文武兼习,早年从军,投奔岳飞军中后更是作战英勇,宋高宗建炎年间(1127-1130)已在岳飞军中崭露头角。

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金兵围攻淮宁府,南宋大将成闵派杜洪道去解救,之后,杜洪道联合守兵猛打猛冲,很快将金兵打败在项城县(今属河南项城市)。次年,由于战功显赫,杜洪道被钦赐中军统制。

不过族谱还记载:“淳熙乙末年六月,茶寇赖文政自湖南犯广东,辛弃疾督公与张宪诸军讨杀之。”这句话的历史背景是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湖北路茶农、茶贩在赖文政带领下,正式举旗起义,公开与官府进行殊死的对抗。令人疑惑的是,南宋抗金名将张宪被奸臣秦桧陷害,1141年在杭州众安桥处被斩杀,怎么可能又在逝世34年后与江西提刑辛弃疾一起镇压“茶寇”,并将头目赖文政诛杀呢?显然不合常理。

功成名就后,杜洪道回到海南广做善事,热心公益事业,造福百姓。

几百年风雨洗礼,人世间许多风物早已烟消云散,但杜洪道的厚德善行至今仍被铭记。海口市长流镇琼华村有一座名为“杜公桥”的石桥,长约70米,宽有4米余。该桥是杜洪道在南宋时期独自出资建造,以方便当地乡亲往来,上个世纪90年代在原址上按原格局重修,整体风貌尚存。

据史料记载,石桥重建之前桥头有碑,刻有“淳熙年号,与杜统制公建”等字。该桥在古代一度是上岛客通往琼州府城的交通要道,宋代至民国初期,更是澄迈、临高、儋州、昌江、感恩、崖县等海南西部州县到府城、海口的必经之路,直到现在,杜公桥仍在使用,方便着琼华村群众出行。

杜洪道忠勇厚德的品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杜家后人。杜氏第十代世孙杜恩智,元朝大德年间的武庠生,钦赐哨官,授雷州千户。他在粤西因剿匪和带兵有方,并建立功勋而名声大振,保卫海南中战功卓著,后在战场上英勇牺牲。

新闻推荐

以文化激活旅游商贸澄迈龙水节“吸睛又吸金”

■本报记者李佳飞文化搭台,经贸唱戏。一直以来,澄迈龙水节不仅是一个展示民俗文化活动的品牌,还是澄迈对外宣传展示...

SSI ļʱ
相关阅读 SSI ļʱ
SSI ļʱ
猜你喜欢
评论(北宋迁琼杜氏重教兴学 忠勇厚德)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